88歲的父親被送進急救室到出院,整整有二十天的時間。父親出院那天呼吸仍舊有些困難。出院小結上面的診斷直覺告訴我們,不能把父親接回家。托朋友上下打點,我們順利把父親直接送往普陀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呼吸科病房。
“蘇師傅,一周后我們還是要回來的,所以這點零碎的東西就寄放在你這里好嗎?”“可以的,來的前一天電話聯系我,讓我心中有數,不給病人多受折騰。”家屬與蘇師傅一來二去的對話,聽明白原來病房里其他八張床位的患者有的和父親一樣,是從其他醫(yī)院轉過來的,有的則是進進出出的老病人了。
被蘇師傅從擔架床抱到病床上的父親,沒有搞明白自己為什么要轉院?先前一對一24小時全護理的質量讓他頗有微辭,面對九張病床只有一個護工怎么弄?呼吸困難說話自然也費力,我們把頭湊到父親的耳邊那一瞬,余光發(fā)現蘇師傅舉步生風,干脆利索,有條不紊,手中始終有活。
此刻,正是病人補充水果維生素的時候。鼻飼進食的患者,蘇師傅統一把各家的水果分別用磨碎機打成汁,然后分別用大注射器連接胃管接頭下的注食口,手動加壓推桿活塞,而完全可以用吸管吸果汁的患者,蘇師傅則會對他們說,別心急,馬上輪到喂你了,儼然把他們當成可以溝通的患者。當看到父親把杯子里的水果汁喝光,蘇師傅又風趣地說,老爺子,謝謝你給了我這么大的面子。
接下來,每只容器要洗凈和消毒,然后各就各位。吃喝后就要拉撒,有意識的或無意識的,蘇師傅則都要巡回檢查??凑l的導尿管的袋子里的尿液滿了,看誰的尿不濕需要更換了,看誰的生活用品缺哪樣,需要與家屬聯系了。見我父親剛來有不適應,便湊近他的耳朵說,夜里他會時刻關注他的呼吸狀況的。
都說好醫(yī)院配好醫(yī)生是有德的,那么,為患者在醫(yī)院找到好護工同樣是有福的。上海普陀區(qū)中醫(yī)醫(yī)院是1982年成立的,1995年12月在市區(qū)領導的關心和日本友人的幫助下,遷址曹楊路1261號,1999年被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批準為“全國示范中醫(yī)醫(yī)院”,2001年連續(xù)六屆榮獲“上海市文明單位稱號”。而來自安徽蕪湖的蘇師傅就是那年來到這家醫(yī)院,一干就是二十年。
應該說我父親是有福的。父親送進中醫(yī)醫(yī)院的那一天,蘇師傅剛從老家休假回來。原本還想多呆幾天,幫妻子搭把手,抱孫女領孫子,或做做飯之類的活,但是醫(yī)生護士來電話了,一起打工的同事來電話了,更主要的是病人家屬來電話了。“蘇師傅,你什么時候回來???”“蘇師傅,我家老趙看不到你就是不吃飯?!薄昂玫模颐魈炀突丶??!?蘇師傅雖也到了花甲之年,但一接聽電話里這些熟稔的聲音,似乎忘記了一切。
次日一早我來到病房,父親對我說,今天一早蘇師傅就幫他擦洗過了,衣服也幫他換過了,以后每天早晨都會幫他擦身,父親又說他還發(fā)現了蘇師傅會為病人理發(fā)剪指甲和趾甲的秘密,以后不用我找人上門服務。
蘇師傅則笑著說,舉手之勞,有些事都是順便帶過的。我們這些打工者出門掙錢,是事實,不虛偽,但是一份工作干得時間久了,自然會生出愛心和感情,護理病人不只是就剩下掙一份錢,說心里話,這些年來我已把病房當成我的整個世界了。
是啊,誰能相信在上海這座大城市呆了這么久,并且與人交流時也可以隨時用上海方言,卻從來沒有走過上海外白渡橋,沒有到過東方明珠,也沒有感受南京路步行街的氣息呢?蘇師傅曾有一個遠大的夢,就是等到自己無法再勝任這份不僅需要體力而且還需要敏捷思維的工作,他就帶著自己和他一起慢慢變老的妻子周游上海。
從病房的陽臺上種植了些許萬年青、金錢樹等向外納氣接福顏色蒼翠有較強生命力的花草,看得出蘇師傅是一位熱愛生命和生活的人。生活,原本就應該在忙碌的逢隙里精彩。當世間萬物的熱情構成生命底色逐漸褪去,這些有生命的花草是一種慰藉和陪伴,如同蘇師傅的名字一樣,仁平——仁愛賜人有緣,平安給人福氣。
一轉眼,父親在這里已過去兩個星期。父親隱隱約約也知道醫(yī)保病人住院一次有限制天數的規(guī)定。蘇師傅看出了父親的心思,湊近他的耳朵說,希望你能康復,不要再來找我。父親搖搖頭。蘇師傅則風趣地說,舍不得我,那我們過一些時間再見,這是我的家,可以找到我。
責任編輯:楊博 沈彤
新聞熱線:021-61318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