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過程中,主創(chuàng)向各個團隊咨詢創(chuàng)意,聽取故事架構,由監(jiān)制王諍、總編劇顧問董潤年、總制片人王裕仁把關,衡量故事,以及對整體結構、銜接調(diào)整等問題把控。經(jīng)過7個月的劇本打磨后才開始制作。王裕仁介紹,國際奧委會非常關心這部電影,專程配備了老師對片方進行每一步的內(nèi)容審定:“比如我們的劇本,特地翻譯成了英文給國際奧委會審核,他們非常支持,也給我們提了很多建設性的意見,例如冬奧會和冬殘奧會的滑雪、滑冰項目要注意的安全事項,要用哪些保護設施。北京奧組委也非常支持,電影的宣傳、推廣都經(jīng)過了嚴格的把關?!?/div>
《我們的冬奧》整體畫風增加了很多創(chuàng)新點,這次除了片中經(jīng)典懷舊動畫角色的出現(xiàn),還加入了很多科技感、現(xiàn)代情懷的元素。王裕仁表示:“第一個篇章冰墩墩和雪容融在熊大熊二、小光頭強的幫助下回奧運村,原先《熊出沒》動畫里的設計是綠皮火車,后來我們將其改為了高鐵,高鐵開動的瞬間,片中的人物看到了空中飄來的玫瑰花落在了高鐵窗戶上,這是非常有意思的場景,代表了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的結合、科技和人文情感的交融。再比如《非人哉》的篇章里,冰墩墩、雪容融和九月走街串巷,在老北京的胡同里買各種各樣的小吃,欣賞民俗表演等,畫面里還有北京地鐵、央視大樓等一些嶄新的北京地標,前景則是民俗的展現(xiàn),這種大都市的古老和現(xiàn)代交匯感,也是電影的一大創(chuàng)新?!?/div>
■ 對話主創(chuàng)
未來有可能做吉祥物長片
記者:如何完美統(tǒng)一四個篇章的畫風“調(diào)性”?
王裕仁:我認為好的動畫一定是合家歡的,我們希望每個年齡段的觀眾,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能在電影里找到自己喜歡的寄托。比如小朋友會喜歡看《熊出沒》;年輕人喜歡《非人哉》,老一代觀眾欣賞木偶動畫,可以看《阿凡提》等經(jīng)典IP帶來回憶。上美影的《大鬧天宮》等經(jīng)典動畫片就更不用說了,上到80歲的老人,下到10后的孩子都可以看,并且父母也能借此給孩子們做些普及教育……我們選了4個篇章,是希望讓各個年齡段的觀眾都找到共鳴點,我們也對各個年齡段觀眾做了試映,收到的反饋是大家都能在片中找到笑點。
記者:這樣一部合家歡的動畫似乎不局限于表現(xiàn)形式,從精神觀念上來說想給觀眾傳達什么?
王裕仁:《我們的冬奧》每個篇章里的技術運用,確實都是國產(chǎn)動畫的最高規(guī)格。我們不敢妄稱自己是“國家隊”,但確實想讓觀眾看到代表中國動畫界能夠達到的工藝水平,同時,能在冬奧這個背景下,傳遞出中國年輕人欣欣向榮的狀態(tài)。整個電影的基調(diào)是歡樂的、祥和的,有些幽默,也有合家歡,我們希望國內(nèi)外所有受到冬奧會感召的觀眾,都能感受到中國人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
記者:這是一個很特別的電影,在冬奧期間上映希望得到怎樣的市場反饋?
王裕仁:確實,這應該是目前為止國內(nèi)第一部動畫短片合集,以吉祥物串成一個故事的動畫片,因此也希望觀眾能看到經(jīng)典IP的一些不一樣,即使是熟悉的人物,也是充滿新意的故事。同時,喜歡冰墩墩、雪容融的觀眾,能在其中看到一個生動的冰墩墩、雪容融,觀眾也將置身于電影之中,可以和家人一起度過這歡樂的90分鐘,在故事里找到快樂和童年回憶。更重要的是大家能在其中感受到冬奧的氛圍??赡芎芏嘤^眾沒法到現(xiàn)場觀看比賽,我們希望借電影院觀影為冬奧健兒們加油,讓冬季運動項目能更好普及。
記者:如果電影上映后的反響特別好,有沒有可能打造這些IP的動畫長片呢?
王裕仁:當然希望能繼續(xù)和這些優(yōu)秀的IP一起成長,做長片。冰墩墩、雪容融得到大家如此的認可,能看出來全民對這些動畫形象有非常強的接受能力。未來,我們也可以看看能不能向國際奧委會申請,繼續(xù)做這兩個吉祥物形象的動畫片,這是可以探索且有可能的。
記者:剛開始制作的時候你們都沒有料到這兩個吉祥物能這么火?
王裕仁:這兩個吉祥物很有特點,能挖掘、開發(fā)的動畫點也很多。比如冰墩墩,以熊貓為基礎,雪容融像燈籠,但這兩個吉祥物比起以往多了一些現(xiàn)代的味道,也比較貼近于年輕人的審美。
記者:要把吉祥物做成動畫也是本片的最大挑戰(zhàn),畢竟沒有任何基礎,整體風格如何明確?要如何體現(xiàn)它們的“萌”?
王裕仁:萌只是它們性格中的一部分,我們還賦予了它們友愛、勇敢、善良等性格。在制作過程中也有些制約,比如它們不能說話,不能被分辨出性別、種族,我們只能做一些機器模擬合成的聲音,比如用大熊貓的AI擬音代替冰墩墩說話,又比如我們也給冰墩墩做了一種功能,它可以和別人手心相對,把自己的想法傳遞給對方,這也給了它一種交流方式。采寫/記者 周慧曉婉
責任編輯:沈彤 楊博
新聞熱線:021-61318509
注:本網(wǎng)發(fā)表的所有內(nèi)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wǎng)轉(zhuǎn)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