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散文家林蕭坦言:“爺爺今年八十多歲了,奶奶眼睛也失明好幾年了。每當想起爺爺撐著一根拐杖、提著竹籃獨自行走在荒野之間,他佝僂著腰身在墳頭上扯雜草的情形,我的眼淚不由簌簌而下?!?/div>
前幾天,90高齡的新疆老人趙寶學坐著輪椅去給父母掃墓,“我今年九十歲啦,歲月不饒人,也不知道還能再來幾次,來一次就少一次了”,老人伸手摸了摸墓碑,低聲說:“爸媽,兒子來看你們了?!?/div>
慎終追遠、歸宗溯祖,是族譜上一頁頁一排排泛黃陌生的名字;再遠,是華夏民族、是堯舜禹,是元謀人、是山頂洞人,是非洲大陸幾只古老的猿猴,是浩瀚星辰里的一塊隕石里孕育的生命之源。
到哪去?
靜立塋冢默然,你同樣會得到答案。草長鶯飛,清明有雨。萬物靈長,有生有死。
唐伯虎《桃花庵歌》“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不見五陵豪杰墓,無花無酒鋤作田”,紅樓夢《好了歌》也唱:“古今將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沒了”。
不管是誰,多么偉大,這世間終將忘記你的存在,“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這樣一想,很多事自可淡然、豁然、悠然、樂然、坦然。
清明時節(jié),教我做人。清潔、清廉、清凈,無非一個清白;明事、明禮、明法,無非一個明白!清白明白之人,自有清風拂面滌心,自有明月皎潔般的真善美。
紅塵滾滾、功名利祿,如果你過于執(zhí)著、拿不起放不下,為權、為錢、為名、為情黯然神傷,不妨清明時分去掃墓。
那里,自有另一種答案,讓你心如止水、超然物外!清爽做人,清白做事,足矣!豈能事事如意,但求無愧于心!
我是誰?
當你明白了“從哪來、到哪去”,“我是誰”似已豁然開朗!
花開花落,云卷云舒。你是人子(女),你是人父(母),你是人夫(妻),你是華夏血脈,你是人類赤子。
難怪有人說,清明祭祖,彰顯的是一種血脈的傳承和責任。
來到這世間,你安身立命,擁有自己的角色,承擔相應的責任。
要珍惜和父母子女的緣分,“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漂泊在外,記得常回家看看,“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要珍惜夫妻之情,“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要珍惜身體、時光和朋友,惜緣惜福,知敬畏懂感恩,“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是責任、是感恩,是哀思、是心靜,是思接千載、神游萬仞,是傳承、是教育。清明,更像一種精神。
我有一個同事,每年清明回鄉(xiāng),一定要帶上自己的小孩。祭祖之時,全家人肅然默立,他會將早已寫好的祭詞朗聲誦讀。那一刻,天地和時間同時靜止,小孩竟也沉默。
他說,這種難得的經(jīng)歷,讓小孩慢慢知曉了血脈的延續(xù),懂得了生命一代代傳承的使命,體味了責任、禮儀和感恩,這比言傳一百遍更有效。潛移默化、身體力行之中,小小年紀的他,深深領會了“百善孝為先”的道理!
因小見大,由此及彼。這可能也是岳姓族人非要去杭州忠烈祠,兩岸三地非要去黃帝陵,人民群眾要去烈士陵園的原因吧!家國情懷,也寄寓于這清明的一跪一拜的祭奠之中。
沒有誰是一個孤島。當你將自我置身于宇宙中各種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中時,你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方位!
有人說,清明是一種迷信舊俗,我不贊同;有人說,清明是一種浪費形式,我不贊同;有人說,距離太遠,干脆在網(wǎng)上團購300-500元一次的掃墓服務,我不贊同。
很多人,瑣務纏身,無法返鄉(xiāng)。但請記住,如果有條件了,即便人在天涯鬢已斑,也定要多回鄉(xiāng)掃墓,回一次少一次!實在沒條件,心底亦可過清明,畢竟,裝在心里勝過一切。
耳畔不由得又響起達伯的話:“人這一輩子,只有站在這里,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將向何處!”
梨花風起正清明。今年你回鄉(xiāng)掃墓了嗎?和你同行的是誰?你又在思念誰?
注:本網(wǎng)發(fā)表的所有內(nèi)容,均為原作者的觀點。凡本網(wǎng)轉(zhuǎn)載的文章、圖片、音頻、視頻等文件資料,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